充气袋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充气袋厂家
热门搜索:
技术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术资讯

我的百年元宵记忆那些年我用自己的方式过元宵-【新闻】

发布时间:2021-04-22 21:36:18 阅读: 来源:充气袋厂家

闽南网2月22日讯 4位百岁老人的元宵故事,把我们师徒四人带到了那个久远年代的记忆里。

而“70后”、“80后”、“90后”的元宵记忆,却是一番完全不同的景象,有人甚至把泉州的“闹元宵”传到美国去了,真有“国际范儿”!

今天,且来看看“40后”、“50后”、“60后”,有着怎样让人感触的元宵情怀。

如果你的元宵记忆够特别,欢迎继续拨打海都热线通95060,或将故事发送电子邮件至hdqzstory@163.com,并请您留下姓名和联系方式。

讲述人:尤春成

泉州市曲艺家协会主席

出生时间:1948年

“年兜到元宵,是我们文艺工作者的忙碌季”

1961年我还在梨园戏学习阶段,从那时候开始到现在,每年春节到元宵,都是我,也是泉州文艺工作者最忙碌的时节之一。那时我们下乡演出,一日连演三场是常有的事。乡下的百姓爱看《陈三五娘》、《苏秦》、《李亚仙》等传统戏。表演者将它当作文艺工作宣传,而百姓就以此来“闹元宵”。简易戏台下,农村人拿着板凳、草席、一两捆稻草铺在戏台前占座。入夜时分,大家就拖家带口地来了。台下人看得入迷,我们也表演得卖力,那一段时间很难忘。

尤春成希望,元宵佳节,各地南音票友可互相切磋,增添乐趣

上世纪80年代之后,泉州又恢复传统文化的保护,文艺工作者元宵期间就更忙了。上世纪80年代初,泉州作为南音发祥地,有华侨倡议举办南音大会唱,凝聚海外南音人的心。于是每隔几年,泉州会组织由政府牵头的南音大会唱,每回都吸引海内外许多南音社团参加,成为泉州闹元宵的一大盛事。

也是从那时候开始,泉州恢复踩街闹元宵的习俗。长长的踩街队伍沿着中山路,从钟楼到天后宫行进。队伍中有踩高跷、妆戏人、火鼎公婆、彩球舞、拍胸舞等,荟萃泉州重要的民间表演形式。大家一路热闹地唱着跳着,围观者将大街围个水泄不通。当时闹元宵的场景正应了《陈三五娘》里陈三的台词:“上下楼台火照火,往来车马人看人。”

上世纪90年代以后,泉州城市逐渐扩大,老城区里容纳不下踩街队伍了,表演区域就从中山路移至温陵路、九一街一带,后来又移到了丰泽广场、田安路。每隔数年元宵节,泉州在丰泽广场举行大型的元宵活动开幕式,海内外许多嘉宾来到泉州,盛况空前。

遗憾的是,踩街活动近几年几乎没有了,而泉州虽常有大型的文艺活动,但南音在其中担当的戏份似有减少。平时南音虽有演唱,但只限于本地南音社团活动。泉州市曲艺家协会作为群团组织,我担任主席。从2013年元宵开始,我们组织南音大会唱的活动,希望搭建泉州南音传承交流的平台。我希望南音大会唱能年年举办,在元宵这个特殊的佳节里,与各地票友彼此共同切磋,为南音票友闹元宵平添点乐趣。

讲述人:邱宗秋

石狮锦尚红十字会会长

出生时间:1955年

“小时候家里穷,只能捡别人扔掉的灯笼过节”

我家住在石狮锦尚镇厝上村,小时候家里很穷,没有机会真正过元宵节。那时候村里没什么特别的活动,像如今的花灯、灯谜,以前都没有。听人说,泉州市区里有在举行灯会,我一直很想去看,但直到长大成家后才只去看了一次。

我读完小学三年级就辍学到生产队去放牧了。到了元宵节,村里一条小街上的店铺会卖一些过节的东西,比如用纸糊的小灯笼,但我们根本就买不起,我只能捡一些别人扔掉的,然后带到山上,一边提着灯笼,一边放着牛羊,和小伙伴们高兴地嬉戏着。

逢年过节时,我奶奶经常会做一些米糕、汤圆、元宵圆,还有馒头等食品出去卖。我还记得,在元宵节到来之前,奶奶夜里都起来加班,我们被她的声音吵醒后,也会起床帮她推磨、烧火、看锅。

长大后,因为一直忙于生计,也没怎么过元宵节,直到后来我们搬到石狮市区做生意,才开始过节。那时经济允许了,也有了自己的时间,节日里,我们一家会去逛街买东西、看花灯。晚上我还会带着家人去“卡拉OK”厅唱歌,歌厅挂满彩灯,唱完后有人送上花篮或花环,孩子们以为人家送来的就是自己的,于是就把花带回家了。看到那情景,妻子脸上总会挂着幸福的“花”。

忘记了是哪一年的元宵节了,我们一家人去泉州看灯会,农历十四下午就到了泉州,晚上上街准备看游街彩排,结果到处人头攒动,迟迟等不到彩排队伍。后来听到鼓乐声在另一条街响起,才知道站错街了。等到我们赶过去,只看到彩排队伍的尾巴。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和妻子、儿女去泉州看灯会。

2007年春节过后不久,妻子过世了,出殡的时候也正好快到元宵节了,时常怀念与妻子、孩子一家团聚过元宵的场景,于是我写了一首词,以作纪念:

元宵泪 风低吟,泪轻弹,

腹语愁肠归银苍, 痴魂迷楼栏。 云漫漫,月寒寒, 缓移长影元宵短, 独自入梦关。

讲述人:蒋燕群

中医理疗师

出生时间:1967年

“流着鼻涕,提着自己制作的花灯走街串巷”

我的老家在湖南邵阳,长大成人后,我离开故乡,南下石狮。转眼,30年过去,石狮成为我的第二个故乡。

因工作、生活环境在改变,我的习惯也相应发生着变化。记忆中,家乡的元宵与石狮的差别挺大。

儿时,家里穷得叮当响,但到了元宵节,父母会教我们七姐弟如何制作花灯,先是去山上砍来竹子,扎好花灯框架,再找来白纸,用铅笔或彩笔在纸上写下“福”“喜”等祝福语,用米饭当胶水,将纸黏好,最后跟着家人去游灯。回想起来,友人还调侃儿时的我,穿着开裆裤,流着鼻涕,提着花灯走街闯巷。

因属于放养成长,我养成了“女汉子”的性格。年轻时我在村里先是组建狮舞队,带领村民一起闹元宵。那时,舞狮闹元宵,在家乡很盛行。要把它“闹”好,可不是件容易事,你得“能文善舞”。先是应对文人写对联,猜字谜,一番较量下来,胜后,方可进到下一家。而以“狮”会友,觉得邻村舞狮队无法战胜者,你只能绕道而行。那时的元宵,热闹中充满欢乐。

家乡有句俗语:恰了元宵入,各人秦门路。正月十五一过,年就算过完了,游子们又该出门打拼。21岁那年,带着祖传中医术来到石狮,近30年时间里,觉得石狮的元宵气氛不是很浓,这里没有舞狮、没有龙灯,只能通过电视、报纸,了解泉州市区元宵如何热闹。而我们一家,除了挂灯笼、煮汤圆,一起共享团圆饭外,也就只剩下看元宵晚会了。

走过半个世纪的岁月,也认识了一批异乡人,为了这次猴年的月圆之夜,我们组建20多人的太极群,相约今日上午,在石狮塘头村,一起打打太极,来场特殊的元宵节,这样也挺好的。(海都记者 吴月芳 林永清 李昌乾 实习生 庄楠娇)

https://www.zkh360.com/item/AA4774.html

https://www.zkh360.com/item/AA4147.html

https://www.zkh360.com/item/AA7578.html

https://www.zkh360.com/item/AE0772.html